Saturday 14 May 2011

正街以東的詩意

每個社區都有一種韻律,氣味聲音味道能把時空辨別出來。

住西營盤,外人統稱西環。海岸線對落的電車路氣味帶咸,是臘腸、魚翅和蝦米;向南成平衡的皇后大道氣味帶甘,是夏枯草、羅漢果和杭菊。如果嗅到塑膠的味道,那就是下雨天,乾貨都被大帆布蓋著。如果馬路兩旁放滿了扁平的大竹盤,那天必是藍天白雲的大晴天,藥材店都把不同的果子和植物搬出來,因為陽光是有機的抽濕機。

帶衣的茨實,像在調色中的啡混白。薏米的黃又怎會跟桂花的黃一模一樣?一個淡一個深,平排就是 yellow pantone佛手果像迷你欖球,一夥一夥磨得光滑,從麻布袋裡倒出來,用手掌把果實攤平在大竹盤上,咯噠咯噠;小鐵鏟插在綠豆堆和花生堆的聲音一個清脆一個低穩。是不插電的 acoustic percussion經過卓越餅店,兩個二一個糯米糍,遲來了就只剩豆沙餡,花生的很快就賣完。還有兩個四一個雞仔餅、棋子餅、缽仔糕和豆沙燒餅。原味的燒餅盛惠個八一個。在八達通的年代,我們都不太在意那個幾個幾的幾個毫子,我倒覺得兩毫子是眾多香港流通硬幣中最漂亮的一個。

沿皇后大道西從正街走到皇后街,是趟感官的散步,鼻子耳朵嘴巴都滿足了。城裡,反正都是冷冰的矩形石屎,於是看地多過看天。尤其在自己的neighbourhood,熟悉的周遭讓人能全心全意只望著雙腳,一前一後,一前又一後。兩邊頭上看不見,氣味聲音味道卻能把時空辨別出來。每個社區都有一種詩意,都有一種當地人才能更深地體會的規律。



如果到處都是一樣的商場街市設施配套,這個城市的面目不是太模糊了嗎?最怕還是習慣了這些獨有的秩序,一天突然消失了,會迷失西營盤。那次離家三個多月,回來後發現有兩幢舊大廈給拆了,地舖亦跟著告別,一直沿路走,停了好幾次弄清楚自己有沒有走過了頭。紅潮般的恭喜業主成功收錢符咒還未擴散到皇后大道西,很多商舖還是老模樣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路過卓越餅店總要買個燒餅糯米糍;從其中一間繡莊買回來準備造香包的那袋柚甘子葉我一直不捨得用,因為怕有天不知道要到哪個角落才找得到。

社區一個又一個被推倒,那經年沉澱的韻律重建不來,某撮人的腦袋支配了大眾的城市。照片照不出氣味聲音味道,還是自己的腦袋最可靠。



4 comments:

  1. 以前媽媽在雀仔橋一間飛髮舖电髮,电髮水陣味似化工廠散發出來的。圖中的士後面應該是雀仔橋吧。以前橋底有公廁,亦都有陣尿味。我其實一直都不知那一間飛髮舖在那裏,那個替媽媽电髮的師傅叫2號嗎?

    ReplyDelete
  2. 雀仔橋上有一間新東亞上海理髮公司,門面似是翻新過,不知道2號師傅是否還在。公廁倒是已經消失了,旁邊有一家花店,一家木材店,但我常心裡暗忖那間賣木材的其實兼賣棺材,只是沒有大字標題寫著,一直在靜待有需要的人。兩家店都是國家醫院的民間配套。

    ReplyDelete
  3. wahaha!

    ss,
    從你facebook得知了你的blogspot

    很高興! 因為感覺有點像每天慣性打開衣櫃慣例看看有什麼服裝時突然發現有一包好好味的軟糖!你寫的東西很好嚼呢!

    BTW,正題是想說住在九龍的我兩三年也可能到不了西營盤一次。謝謝你提醒了我(在她變成西半山前)要好好細味一下這個地方。

    相信你一定看了這個吧:
    http://www.cache.org.hk/index.html

    遲啲約吓見吓吖!

    siuki

    ReplyDelete
  4. Hello Siuki, 一直都知道長春社那個展覽,但亦一直沒有看過,一天裡頭在上班的地方多於居住的地方... 西環西營盤中上環都有很多可愛有味道的地方,一齊去食 tea 呀~

    ReplyDelete